(中央社記者何秀玲台北14日電)黑松沙士,這瓶全台最長青的碳酸飲料,自1950年上市,從早年的玻璃瓶,到80年代開始生產PET瓶飲料至今,閃著琥珀色的氣泡,黑松沙士裝在一瓶瓶的寶特瓶中,見證了台灣的包材史。
當大家還在重視食品安全時,黑松董事長張斌堂早已看到寶特瓶對環境的危害,並積極應對未來時代永續(ESG)的要求,「黑松下一個百年,在產品開發不能光注重好喝而已,還要注意是否對環境造成衝擊。」他提出「從食安到環安」理念,背後醞釀的是一場「Bottle to Bottle(瓶子到瓶子)」的包材革命。
張斌堂說,台灣食品的包材,無論是寶特瓶、鋁箔包、玻璃瓶或是罐頭、鋁罐,都是100%可回收;不過寶特瓶最讓大家最關注議題,是造成海洋污染、並會讓海洋生物吃下有害塑膠微粒的兇手之一。
「根據政府現行政策目標,必須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減半,並在2050年實現零碳排。黑松作為上市公司,在推動ESG時,必須更嚴格遵守碳排規範。」張斌堂說,這促使黑松在開發產品階段,不僅得考量透過更換設備,降低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更需從包材的設計和選用著手,以減少碳足跡。
張斌堂指出,「要有效減少碳排和環境衝擊,關鍵在實現『Bottle to Bottle』循環模式,也就是將回收的廢棄寶特瓶,再生為符合食品級標準的全新容器。」他近期受邀參與衛福部食藥署座談會時,就曾提出此觀點。
他表示,進入下一個世紀,企業要正視環境衝擊,並根據時代轉變調整企業經營;「但是我們面臨困境是,衛福部管食安、環境部監管碳排議題,但兩者監管框架尚未完全整合。」
張斌堂進一步指出,儘管台灣有全球最完善的回收分類系統,回收率已達100%,可是對於回收再製產品法規標準,卻是全球最嚴苛,這使得「Bottle to Bottle」的落實,面臨極大挑戰。
「以歐盟為例,早已允許成員國在寶特瓶生產中添加30%再生料,這在國際間已是成熟做法。」台灣衛福部目前也已開放使用R-PET(Recycled PET,再生聚酯)在食品飲料包裝。他說,當環境部推動減碳政策的同時,若能與衛福部協調出兼顧食安與環保的標準,例如參考國際規範制定再生料比例,不僅能達成2030年減碳目標,更能創造永續與安全的雙贏局面。
除了再生材質的應用外,近年國際飲料大廠也掀起「無瓶標」風潮,這也是黑松近期持續關注的減碳議題。他說,去除瓶身標籤,不但可降低回收困難度,更能降低塑料使用量。
張斌堂分享說,前一陣子公司員工到韓國釜山旅行,發現韓國已有飲料大廠推出瓶身完全沒資訊的飲品,只印在包裝箱上,這引發團隊思考推出類似環保設計的可能性。
他進一步指出,「最近同業也推出無瓶標礦泉水,我們也可以(推無瓶標水)啊,但考量雷射在瓶上的資訊,有時會看不太清楚,我們想出替代方案。」
張斌堂說,若將成分等資訊改用二維碼(QR code),印在瓶蓋上或自動販賣機上,只保留有效日期於瓶身,消費者掃碼即可獲取完整資訊,仍舊保有知情權;但現行法規要求,成分必須直接印刷在瓶身,這需要政府跨部門協商鬆綁。
他認為,「永續概念很多東西都可以做,只是有一些技術面須突破。」談起這場正默默興起的包材革命,張斌堂語氣有掩蓋不住的期待和使命感,因爲黑松正站在這波革命浪潮的前端,將在下個百年寫下永續新篇章。(編輯:張良知)11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