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綠色農業補貼虛應故事 挨轟淪落漂綠

(中央社布魯塞爾5日綜合外電報導)一份來自環團等非政府組織的報告指出,歐盟斥資數十億歐元推動綠色農業正流於美化帳面而非真心於環保減碳,因為各國不過是拿綠色農業補貼獎勵一些行之有年的作法。

政治新聞網Politico.eu報導,根據歐盟大幅修訂後的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生態計畫」被譽為是永續農業的規則改變者。然而這份最新報告的調查顯示,相關計畫根本未能帶來有意義變革,高達485億歐元的款項不過是用於維繫現有作法,而這個金額竟佔綠色農業經費中直接撥付預算的1/4。

農業佔歐盟溫室氣體排放約10%,也對土壤、水道與生物多樣性帶來顯著衝擊。

共同農業政策自2023年修改並上路,意在讓農業補貼與減排、恢復自然和減少污染等目標一致。然而德國自然保護聯盟(NABU)與世界鳥類保護總會歐洲分會(BirdLife Europe)的報告發現,歐盟各國政府投機取巧,刻意選擇一些標準較低的生態計畫,好讓補貼能盡可能發出,同時避開難度較高的真正改革。

舉例來說,波蘭的碳農業計畫吸引到較預期多3倍的申請者,而其中液化肥料補貼的達成率更是預期的近19倍,代表農民們很可能是靠本來就在做的事獲得補貼,沒在推動真正的新環保措施。

西班牙與荷蘭也都挑容易實施但環保成效有限的「軟柿子」下手。在荷蘭,有一套積分制的系統提供22項生態計畫,然而補貼上限形同變相鼓勵農民只要略多過最低額度即可。

就連當初督導引進生態計畫的歐盟前農業事務執委沃契修夫斯基(Janusz Wojciechowski)都坦言,這些計畫並不保證能促使農民採取新的環保措施。

沃契修夫斯基去年坦言,生態計畫不過就是把一部分直接撥付款項,撥給對計畫「有興趣」的積極農民。

世界鳥類保護總會歐洲分會負責歐盟農業協調的念索瓦(Tatiana Nemcova)說:「如果我們是認真想做到長期糧食安全,生態計畫就需做到名符其實,而不光是讓農民拿綠色標章賺錢。」(譯者:陳亦偉)1140206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