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大氣中濃度增速 甲烷居各溫室氣體之冠

甲烷是人類活動產出的第2大溫室氣體,僅次於二氧化碳,主要來源是農業、能源生產和在垃圾掩埋場腐爛的有機廢棄物。圖為印尼雅加達淨零小學。(示意圖/中央社檔案照片)

甲烷是人類活動產出的第2大溫室氣體,僅次於二氧化碳,主要來源是農業、能源生產和在垃圾掩埋場腐爛的有機廢棄物。圖為印尼雅加達淨零小學。(示意圖/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巴黎10日綜合外電報導)來自「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的研究人員今天警告,溫室氣體中最易加劇暖化的甲烷,在大氣中濃度正加速上升,威脅各國為實現氣候目標所做的努力。

法新社報導,由「全球碳計畫」支持的國際研究小組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相對而言,「甲烷濃度上升的速度比其他主要溫室氣體都還快,目前的是工業革命前的2.6倍」。

甲烷是人類活動產出的第2大溫室氣體,僅次於二氧化碳,主要來源是農業、能源生產和在垃圾掩埋場腐爛的有機廢棄物。

就對大氣的衝擊程度看,頭20年甲烷是二氧化碳的80倍,只不過甲烷分解的速度較快,這也讓甲烷對氣候的衝擊有望在短期內大幅減少,但研究人員發現,儘管努力於甲烷減排,它在大氣中的濃度仍在上升。

2000年代,每年平均有610萬噸甲烷排入大氣,這個數字在2010年代升高至2090萬噸,在2020年更達到4180萬噸。

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全球碳計畫執行長卡納德爾(Pep Canadell)告訴法新社:「除歐洲和澳洲出現緩慢下降的趨勢,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人為甲烷排放都在持續增加。」

研究人員發現,最大的增幅來自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主要與煤炭開採、石油與天然氣生產和垃圾掩埋有關。他們還發現,反聖嬰現象也導致自然界的甲烷排放增加。

COVID-19疫情在2020年使交通運輸量驟降,雖然這讓氮氧化物污染隨之減少,但因氮氧化物是防止甲烷在大氣積聚的關鍵,氮氧化物減少反助長甲烷在大氣濃度。

不斷上升的甲烷污染和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內的目標背道而馳。

歐盟和美國在2021年發起「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目的是在2030年底前,將全球甲烷排放量從2020年水準減少30%。至今已有超過150個國家簽署,但其中不包括中國、印度和俄羅斯。

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科學家傑克森(Rob Jackson)說:「現在看來,『全球甲烷承諾』目標就像沙漠中的綠洲一樣遙遠。我們都希望這些目標不是海市蜃樓。」

中國和美國準備在今年稍晚舉辦一個關於二氧化碳以外溫室氣體的峰會,這將提高各國做出進一步承諾的可能性。(譯者:王嘉語/核稿:陳亦偉)1130910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