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未果 彭啓明:台灣將討論新減塑期程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日電)全球塑膠公約歷時一週談判,因歐盟及產油國意見分歧,最終仍未達成共識,暫訂明年將繼續開會。環境部表示,台灣明年也會邀集各界討論至2035年的減塑期程。

「全球塑膠公約第5次會議」(INC-5)共有170多個政府組織、400多個觀察員、組織參與,歷經7天44場會議討論,於昨天閉幕,但各方未能就公約內容達成共識,僅訂「主席文本」約定明年再進一步討論。

環境部今天舉辦「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會議結果說明」記者會。此次前往韓國的台灣觀察團代表之一、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表示,全球塑膠公約草案內容共有32條,較有爭議、分歧的包含第3、6及11條等。

樊國恕說明,各國分歧部分,包含塑膠製品要求應考量國情和能力識別有問題的塑膠產品、管理層級、列入的產品或化學物質標準;塑膠產品設計要求應考量國情和能力加強塑膠產品管理;需考量國家能力,建立專門多邊機制作基金援助,協助發展中國家轉型。

樊國恕表示,整體來說,這次爭議主要是歐美國家及產油國家之間的糾纏,氣候變遷減碳,對產油國已有衝擊,再加上減塑,這樣的拉扯是可以想像的。

樊國恕指出,這次公約討論主要由歐盟主導,台灣是外貿為主,歐盟也是重要對象,因此對於塑膠的替代、管制,產業界應該要思考,不然遲早會被納入管制。

環境部長彭啓明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全球塑膠公約與氣候談判一樣,已經進入深水區,有些產業需要變革;今年雖然國際有高度共識,但仍稍延誤。

彭啓明認為,這次公約凸顯塑膠對於環境、人體健康的危害,相信國際也看見這樣的趨勢;台灣非常重視環保,過去減塑也有成功案例,國際貿易競爭的環境很重要,因此會邀各界討論至2035年的減塑期程。

彭啓明指出,目前也在觀察塑膠聚合物是否有新趨勢,以離岸風電為例,葉片就是塑膠聚合物及玻璃纖維結合,可以抗海風,國際上也有分解方式;相信未來新型態的塑膠會有新的技術、也是新的商機,期待能有新的科技往前走。

環境部表示,未來於締約方大會召開時,將爭取周邊活動機會,分享台灣推動生產者延伸責任、應回收制度的相關經驗,提供各國參考。

此外,環境部提到,目前正在進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修法,將提供法律支持,進一步促進塑膠資源循環利用。(編輯:張雅淨)1131202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