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新加坡23日綜合外電報導)新加坡與泰國簽署碳交易協議,新加坡政府與企業今後可向泰國購買碳抵換額度。此舉有助兩國達成氣候目標,並推動區域碳市場發展。新加坡盼藉買碳權每年抵銷250萬噸碳排。
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報導,這是星國簽署的第8份類似協議,泰國則成為第一個與新加坡簽署碳交易協議的東南亞國家,從而讓新加坡可以購買在泰國產出的碳抵換額度。
泰、星這項雙邊協議允許新加坡政府或需繳納碳稅的企業,從泰國購買合格的碳權,以抵銷部分導致暖化的碳排。
新加坡人力部長陳詩龍及泰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長柴隆差(Chalermchai Sri-on)8月19日在第9屆新加坡區域商務論壇(Singapore Regional Business Forum)場邊,簽署這項碳交易協議。
之前7個與新加坡簽署類似協議的國家分別是巴布亞紐幾內亞、迦納、不丹、秘魯、智利、盧安達與巴拉圭。
巴黎氣候協定第6條盼建立全球碳交易機制,讓各國能透過碳權認證與政府間碳交易,達成各自的氣候目標。
這類協議的一個關鍵是避免「雙重計算」,也就是碳權購買方與賣方同時將同一筆減排或移除量納入各自的績效。一個碳抵換額度代表一公噸二氧化碳被吸收或避免排入大氣,例如透過復育計畫讓森林吸收,或是以更清潔的爐具取代明火爐具做到減排。
新加坡政府或境內須繳納碳稅的大型排放企業可從與星國簽有協議的國家購買碳權,用於抵銷最多5%的應稅排放。
新加坡今年2月向聯合國提交目標,打算在2035年底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4500萬至5000萬噸之間,把2030年大約6000萬噸排放的程度進一步壓低;長遠目標則是在2050年底前達成淨零排放。
地狹人稠的新加坡受限國土面積而須依靠購買碳權來抵銷碳排;新加坡的再生能源選項有限,幾乎所有能源都仰賴進口天然氣。
新加坡估算,2021年至2030年間,將使用高品質碳權來抵銷每年約250萬噸碳排。
新加坡向泰國購買碳權,也能讓後者取得氣候項目所需的資金,促進區域碳市場發展。陳詩龍指出,根據2024年一份報告估算,東協的綠色經濟每年可額外創造3000億美元收入。
泰國貿工部在聲明中表示,這項協議透過將資金導入泰國一些碳權專案,同時以多種方式惠及在地社區,包括改善廢棄物管理、提升能源效率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譯者:陳亦偉)11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