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封存2030年上看6.7億噸 產業脫碳更多元

(中央社巴黎5日綜合外電報導)國際能源總署更新「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資料庫」(CCUS Projects Database),到2030年碳封存容量可達約6.7億噸,相較前次更新成長10%,產業脫碳也將更多元。

資料庫更新後涵蓋2024年第一季到2025年第一季之間各地CCUS項目的進展。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泛指透過捕集二氧化碳並將之封存、轉化為有價值產品,從而降低大氣CO2濃度達到減碳的技術。例如從產業製程捕集二氧化碳避逸入大氣,然後將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深層地質結構長期存儲,或轉化為化學品、燃料或建材等。

碳產業新聞網站Carbon Herald報導,雖然更新內容顯示2024年CCUS價值鏈的整體營運和計畫產能方面變化有限,卻預示未來發展潛力。

當前全球碳捕集與封存實際作業量能仍僅略高於5000萬公噸,較前一年小幅成長。但根據目前全球各個碳捕集與封存項目進度推估,到2030年碳捕集容量預計每年可達約4.3億噸,碳封存容量則可達約6.7億噸,相較前次資料庫更新成長10%。

碳捕集產業仍以天然氣處理為主,相關設施占全球總捕集容量逾60%,延續過去的發展趨勢。

然而隨即將開展的碳捕集項目越來越多是針對製氫、重工業乃至直接空氣捕集(DAC,直接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而非針對工業排放),碳捕集大量依附於處理天然氣的情況可能遞減。預計到2030年碳捕集增加的量能,有一半以上會來自前述新興領域。

儘管整體進展仍未達到實現淨零排放所需的路徑趨勢,國際能源總署(IEA)在更新報告裡仍指出,2024年對碳捕集與封存產業而言是關鍵一年。

開發商的投入程度有所提升,目前約有60%的碳捕集計畫已進入施工或高階開發階段,較去年有所成長,顯示市場信心逐步增強。(譯者:陳亦偉)1140506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