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AI經濟紅利有可能勝過碳排增長代價

(中央社日內瓦24日綜合外電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指出,由人工智慧(AI)帶來的經濟收益,可望在2025到2030年每年讓全球經濟產出增加0.5%,壓過各大數據中心運行AI模型導致碳排增長的成本。

路透社報導,然而IMF這份於華府舉行年度春季會議所發布的報告指出,世界各地無法均等享有AI帶來的經濟產出收益,呼籲決策者和企業仍須把AI廣泛應用對整個社會帶來的衝擊降至最低。

這份名為「求電若渴:人工智慧如何帶動能源需求」(Power Hungry: How AI Will Drive Energy Demand)的報告指出,儘管伴隨更高電價與溫室氣體增排等挑戰,得益於AI的全球GDP增長,可能足以壓過碳排增加的成本。

報告認為,雖然碳排額外增加的社會成本短期內看似不大,且可能被AI帶來的經濟效益所彌補甚至有賺,但從長遠來看,這仍然構成全球碳排總量持續增加,須有所警覺。

世界各國正苦於兌現減碳承諾,AI的應用今後勢將帶動本已屬高能耗的數據中心用電需求激增。

不過碳排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科技業能否兌現承諾,即透過增用再生能源和其他方式減少數據中心的碳排。

IMF估計,若全球在現行能源政策下廣泛應用AI,將在 2025至2030年間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累增約1.2%,但若各國採取更積極的綠色能源政策,累增量就可望減少約6成。

若以每噸39美元量化碳排的社會成本,IMF這份報告將AI應用所額外增加的成本估計為507億至663億美元,可完全被AI帶來全球GDP年增0.5%的經濟效益所吸收。

獨立的分析師們表示,AI的經濟和環境影響很大程度取決於如何使用,尤其是AI能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形成更永續的整體消費模式。

倫敦政經學院(LSE)葛拉漢氣候變遷和環境研究所(Grantham Institute)表示,若AI能加速低碳技術在能源、食品與運輸等領域發展,甚至能幫助人們整體減少碳排。(譯者:陳亦偉)1140425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