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苗場完成杏鮑菇碳足跡盤查 可望成為國產首例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7日表示,已完成400公克袋裝杏鮑菇碳足跡盤查,總排放量2.124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將向環境部申請碳標籤,可望成為國產杏鮑菇有碳標籤的首例。(種苗改良繁殖場提供)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4年2月7日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7日表示,已完成400公克袋裝杏鮑菇碳足跡盤查,總排放量2.124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將向環境部申請碳標籤,可望成為國產杏鮑菇有碳標籤的首例。(種苗改良繁殖場提供)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4年2月7日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7日電)種苗場今天表示,已完成400公克袋裝杏鮑菇碳足跡盤查,總排放量2.124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申請查證中,之後向環境部申請碳標籤,可望成為國產杏鮑菇首例,供消費者選購參考。

響應2040年農業淨零政策方針,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發布資訊指出,除了推展菇蕈介質多元循環利用,進一步與合作對象「天下第一菇農產行」就其生產的「400g袋裝杏鮑菇 」執行碳足跡盤查。

種苗場副研究員兼科長陳哲仁說,為了進行週年生產活動數據蒐集,也委託第三方輔導單位國立成功大學產業永續發展中心協助完成此產品的碳足跡盤查,總排放量為2.124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kg CO2e)。

各階段排放比例依序為製造占81.13%、原物料占16.55%、使用占2.32%、廢棄占0.01%。他說,配銷因採自行載運,車用柴油排放併入製造階段,不重複採計。

陳哲仁說,目前已向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申請第三方查證上述碳足跡盤查報告中,完成後將向環境部申請碳標籤,可望成為國產杏鮑菇有碳標籤的首例,提供民眾響應綠色消費時參考。

他並說,其次,產品進行碳足跡盤查,可以發現排放熱點,從中改善技術降低排放量,以此案件為例,杏鮑菇須經過20天、攝氏25度恆溫栽培,製造階段60.6%設備用電及6.15%冷媒逸散為最主要排放熱點,合作業者也說,未來會嘗試對這階段製程降低碳排。

此外,陳哲仁說明,一個產品的碳足跡盤查作業費用約新台幣50多萬元,委託一般機構協助執行約10萬元,加上第三方查證10多萬元,整體約須80萬元,未來申請量像有機驗證等逐步增加、規模化後,會有助於取得碳標籤整體費用降低。(編輯:陳政偉)1140207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