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0日電)台灣氣候行動網絡今天表示,政府、產業與民間協力採用正確作法,2035年達成符合抑制升溫攝氏1.5度的減量目標仍可行,並建議還沒公布的2035年減碳目標應較基準年減碳52%。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舉辦「迎向2035前瞻減量目標與產業轉型策略論壇」,行政院副院長兼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行政院永續長的鄭麗君出席致詞允諾以2030年、2032年、2035年3個國家減碳新目標,展現減碳決心。
環境部已公布2030年減碳目標調整為較基準年減碳28%加減2個百分點,即26%到30%。
不過,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總監趙家緯認為,世界各國預計於今年向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提交最新版本的「國家自主貢獻(NDC)」,是台灣的減量目標首次對齊國際氣候治理的加嚴週期。
趙家緯並說,根據國際科學模型模擬,如果2035年減碳目標不足,將直接影響2050年淨零的實現,他並援引民間智庫與國外機構的研究,建議台灣2030年減量目標應提高至40%,2035年需達到52%。
環境部長彭啓明說,已在試算2032年目標。稍後座談時他也說,減碳需要公私協力,而且社會溝通很重要,不僅於與公民團體,也包含產業界。
氣候對策協會共同發起人黃品涵表示,2030年是重要的檢核點,未來5年間的機制建立、預算規劃等,將影響2035年減量目標是否可更上一層樓。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怡均認為,目前的產業減碳政策仍過於分散,呼籲政府參酌國際上的整合性工業淨零戰略架構,明確制定整合性的「產業轉型上位政策」,明定高碳排產業的減排目標與具體路徑,並公開說明石化、鋼鐵、半導體業的階段性減碳目標、轉型路徑、量化檢核指標、監督機制等。
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強調,經濟誘因、行政管制等政策工具在減碳策略中至關重要,產業轉型政策不能只仰賴補貼,需有強而有力的管制作為。(編輯:李淑華)1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