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巴西洪水證明自然與人為因素致極端天氣頻生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7日專電)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專家指出,近幾週在巴西南大河州發生的洪災,某種程度證實專家長期以來強調的論點,亦即除了自然變化之外,人類活動也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更頻繁發生。

英國廣播公司巴西新聞網(BBC News Brasil)7日報導,IPCC專家在2023年發表一份報告首次指出,自1950年代以來,包括巴西南大河州(Rio Grande do Sul)在內的地區觀察到的強降雨與人類活動引起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

IPCC研究員、現任全球氣候觀測系統指導委員會主席克魯格(Thelma Krug)指出,近幾週在南大河州發生的洪災,在某種程度上證實專家長期以來一直強調的論點,亦即除了自然變化之外,還有人類活動導致極端天氣事件以更頻繁且加劇的方式發生。

根據IPCC報告,人類活動直接影響南美洲東南部,包括南大河州、巴西南部其他州,以及阿根廷和烏拉圭等國家一些地區降雨量增加。

IPCC研究員、巴西利亞大學(UnB)生態學教授布斯塔曼德(Mercedes Bustamante)指出,南大河州是熱帶系統和極地系統交匯點,形成強降雨和乾旱時期相互交替,但強度越來越大的極端天氣模式。

巴西國家氣象局(Inmet)氣象專家莫瑞斯(Dayse Moraes)說明,近幾週在南大河州發生的暴雨結合3個主要因素,包括該地區出現強風流,形成非常不穩定的天氣;來自亞馬遜的溼氣走廊,增加降雨強度。

此外,2024年4月底至5月初期間,巴西仍受到聖嬰現象(El Niño)影響,導致太平洋水域變暖,加劇南大河州地區天氣不穩定,還有巴西中部地區出現熱浪,今年秋天的氣溫比歷史平均高出約攝氏5度。

布斯塔曼德指出,幾10年來塞拉多(Cerrado)生物群落的大規模森林砍伐,提高中部地區的地表溫度,減少返回大氣的植物蒸騰量,大氣變得越來越熱,越來越乾燥;中西部的高溫與聖嬰現象匯合形成的暖空氣,阻擋來自亞馬遜的「飛河」(濕氣走廊)和南部地區的冷鋒推進並擴散到其他地方,結果造成近幾週持續強降雨。

克魯格也表示,人類活動已經使得整個氣候系統變暖,人類需要對新的氣候模式採取適應行動,擴大環境數據監測網絡,以免未來發生極端天氣事件時釀成新悲劇。(編輯:陳惠珍)1130508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