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廢魚塭變碳匯倉庫 台灣大助藍碳紅樹林復育

台灣大推廣「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選址於台江國家公園所劃設的城西濕地特別景觀區,計畫開創保育足夠候鳥的棲息空間,涵蓋「復育物種」、「生態效益」、「跨領域合作」3大內容。(台灣大提供)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傳真 113年12月5日

台灣大推廣「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選址於台江國家公園所劃設的城西濕地特別景觀區,計畫開創保育足夠候鳥的棲息空間,涵蓋「復育物種」、「生態效益」、「跨領域合作」3大內容。(台灣大提供)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傳真 113年12月5日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26日電)台灣大哥大今天宣布推動「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將在「台江國家公園」的廢棄魚塭種植3000棵紅樹林,打造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進行為期3年「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實驗,預期每年每公頃可吸收達77公噸二氧化碳。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自然碳匯藉由吸碳固碳能力,成為全球淨零碳排的解方之一,台灣大哥大今天簽署「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ESG合作備忘錄,以產官學力量推動「台灣大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

台灣大表示,此計畫為全球首創,結合紅樹林復育、複合式養殖以及奈米科技,將魚塭內的養殖廢水轉化為促進紅樹林生長的養分,提升紅樹林的碳吸存能力,碳移除能力提升至少4倍,預期每年每公頃可吸收高達77公噸二氧化碳,同時有效淨化廢棄魚塭的水質、固灘護堤,也豐富當地生物多樣性。

台灣大指出,「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預計從2025年展開,由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擔任計畫主持人,15名來自9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投入,將在台南市安南區「台江國家公園」城西濕地特別景觀區的廢棄魚塭,種植3000棵紅樹林,打造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進行為期3年「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的實驗,以量化統計紅樹林碳吸存量、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台灣大哥大董事長蔡明忠表示,「台灣大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不只是一項工程,更是一場與自然的對話,是科技與生態的結合,該計畫預計2025年啟動,透過大自然中最有效的碳捕捉器之一的藍碳,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希望有效減緩氣候變遷,也同步實現土地活化、國土保育,邁向2050年生物多樣性「淨正向衝擊」等目標。(編輯:潘羿菁)1131205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