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落幕 各國承諾減碳增融資保森林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21日會議現場。(美聯社)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21日會議現場。(美聯社)

(中央社貝倫22日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在亞馬遜城市貝倫(Belem)落幕,為期兩週的會議期間發生抗議、街頭遊行和突發的火災,為此次會議增添戲劇化的插曲。

然而,在亞馬遜雨林邊緣、一座舊機場上方搭起的巨大帳篷內,各國也通過若干關於如何應對氣候變遷的決定。

法新社報導,近200國參加此次峰會,以下為其主要協商成果和自願承諾:

化石燃料

最棘手的議題納入了以Mutirao命名的協議,這個詞是本次峰會的口號,取自圖皮-瓜拉尼語(Tupi-Guarani),意指「共同努力」。

該協議包括一項倡議,呼籲各國在自願基礎上合作減少碳排放,並努力將全球暖化升幅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攝氏1.5度以內。

融資

世界最貧窮的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抱怨,他們缺乏用於「調適」的資金,這類措施旨在保護其經濟免受海平面上升,例如修建海堤,以及其他氣候變遷影響。

對開發中國家而言,這是COP30的一項勝利,最終協議「呼籲努力在2035年前將調適融資至少增加兩倍」。

2024年,富裕國家同意在2035年前每年向開發中國家提供3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但當時未規劃具體比例用於調適措施。

這筆資金大部分流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畫,例如再生能源,而非調適措施,開發中國家長期來一直抱怨,這種作法讓他們面臨劣勢。

貿易

貿易首次被納入最終文本的支柱之一,並將在氣候架構下展開為期3年的對話。

這反映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所關切的問題,它們擔心貿易措施,例如對高碳排放商品徵稅,可能會侵蝕出口收入,或對綠色技術的貿易設置壁壘。

森林

在COP30峰會上,巴西啟動新的全球投資工具,提議對森林資源豐富的國家,根據其保留的每一公頃樹木,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潤分成。

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上週在貝倫舉行的領導人峰會上宣布「熱帶森林永續基金」(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acility, TFFF)的啟動計畫,甚至早於COP30正式開始前。

TFFF基金吸引挪威、德國、印尼、法國和巴西等國承諾提供55億美元(約新台幣1725億元)的資金。

巴西最終目標是籌集1250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投資,但指出即使沒有政府提供的全部250億美元啟動資金,該基金也能開始運作。

甲烷承諾

甲烷在氣候變遷上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2大禍首,因此削減甲烷排放被認為是遏制全球暖化最快的途徑之一。

儘管甲烷在大氣中存在約12年,但這種「超級污染物」在20年期間導致暖化的影響約為二氧化碳的80倍。

在COP30峰會上,英國、法國、加拿大、德國、挪威、日本和哈薩克這7個國家簽署聲明,誓言要在化石燃料產業實現「接近於零」的甲烷排放。(編譯:陳昱婷)1141123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