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施壓奏效 全球海運碳費延後1年再表決

(中央社倫敦17日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旗下的國際海事組織(IMO)今天投票通過,將全球海運碳費表決延後一年。在美國施壓下,這項重大減碳措施未能在各國取得共識。

路透社報導,這項延後對歐盟及包括巴西在內等積極推動海運減碳、希望建立碳定價機制的國家來說,是一大挫折。

世界兩大產油國的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這次在倫敦舉行的國際海事組織會議期間,強烈反對海運徵收碳費。經數日爭論後,沙烏地今天提出延後表決一年的動議,獲57票贊成、49票反對的簡單多數而通過。

中國、希臘、塞普勒斯、日本與南韓等國之前都表態支持全球海運碳費機制。但在今天就沙國動議投票時,中國投票贊成延後,其他幾國選擇棄權。

即使明年各國能達成共識,海運碳費何時能真正上路仍不明;原本國際海事組織的構想是2028年開始對船舶碳排徵費。

國際海事組織推動「淨零架構」(Net-Zero Framework),盼減少全球海運的溫室氣體排放,規範對大型船舶設強制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上限,超標船舶必須購買排放許可來抵銷超額排放,並建立明確監管機制,促進替代燃料與降低船舶現代化投資的風險。

原本國際海事組織計劃今天於倫敦表決是否正式採納這項架構,但在沙國的動議通過後,將延後一年再討論。

美國總統川普昨天呼籲國際海事組織成員國反對這項架構,還在社群媒體貼文稱華府「不容這項全球性的綠色騙局稅,也絕不會以任何形式遵守」。

川普政府正尋求在全球海運扮演更主導角色,過去也曾利用關稅作為談判武器,以迫使夥伴讓步。

國際海事組織擁有176個會員國,負責監管國際海運的安全並防止海洋污染。海運約佔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目前約90%的全球貿易依賴海運。(編譯:陳亦偉)1141018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