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哥本哈根29日綜合外電報導)歐洲環保署(EEA)今天發表最新報告指出,歐洲在對抗氣候變遷方面雖居全球領先地位,但仍須擴大力道來保護自然環境,提升因應全球暖化的韌性。
這份報告針對歐洲各國當前環境問題進行評估。歐洲環保署聲明說:「雖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空氣污染方面已有顯著進展,但歐洲整體環境狀況依然不佳。」
歐盟成員國上週於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中,因27國之間意見分歧,未能提出2035年進一步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正式計畫。
同時,歐盟各國也未能就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雄心提案達成一致共識,其內容是在2040年以前,碳排量應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90%。
根據報告,歐盟自1990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已減少37%,遠優於中國及美國等其他主要排放國。這得益於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以及自2005年來使用再生能源的數量倍增。
但歐洲環保署指出,各國仍須加強落實「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的政策與長期永續措施。歐洲綠色政綱是歐盟執委會上屆任期內推出的重要政策。
報告也指出,歐洲自然環境「持續面臨劣化、過度開發、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挑戰。這份涵蓋歐洲38國的報告顯示,水資源特別短缺,土地也被過度利用。
根據報告,歐洲約有81%受保護的棲地處於不佳或極差狀態,60%至70%的土壤已經退化,並有62%的水資源未達到良好生態狀態。
歐洲環保署表示,氣候變遷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短缺,但透過更有效的治理、技術創新、水循環再利用,以及提升公眾意識,就有機會讓農業、供水及能源領域節省高達40%的用水量。
報告強調,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日益嚴峻,許多效應是間接產生的,包括基礎設施及生態系統受損,或導致物價飆升等問題。
EEA表示,歐洲多數建築並未設計來對抗高溫,且有19%歐洲居民無法讓住家維持舒適溫度。高溫熱浪出現頻率逐年升高,但38個會員國中,僅有21國訂定針對熱浪的健康應變計畫。
整體而言,1980年至2023年間的極端天候事件,如熱浪、洪水、土石流和野火,已在27個歐盟國家造成逾24萬人死亡。
這些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持續上升,2020年至2023年間,平均每年經濟損失是2010至2019年的2.5倍。
環保署呼籲歐洲必須調整社會與經濟結構來因應氣候變遷。
歐洲環保署「永續與公正轉型」(Sustainable and Fair Transitions)部門主管甘茲萊本(Catherine Ganzleben)於簡報會上表示:「追求永續不是選擇要做或不做,而是何時實施的問題。我們可以現在行動、或短期內行動,或是將之擱置,但若拖延,屆時付出的代價會更大。」(編譯:紀錦玲)11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