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電網建設受矚 星國官員:跨境輸電有助淨零目標

近年來建構東協區域電網等議題受矚。圖為新加坡濱海灣一處夜景,燈火通明的商業大樓林立,點亮夜空。中央社記者吳昇鴻新加坡攝 114年7月28日

近年來建構東協區域電網等議題受矚。圖為新加坡濱海灣一處夜景,燈火通明的商業大樓林立,點亮夜空。中央社記者吳昇鴻新加坡攝 114年7月28日

(中央社記者吳昇鴻新加坡28日專電)近年來建構區域電網議題受矚。新加坡人力部長陳詩龍表示,若能建立穩定跨境輸電管道,將能把可再生能源資源較豐富的地區,與能源需求較高的經濟體連接,有助於推動東協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主管能源與科技事務的新加坡人力部長陳詩龍近日接受聯合早報與海峽時報訪問時,引述聯合國亞太經濟與社會委員會數據指出,建設一個完善的東協電網,從上游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到下游的太陽能板、電力系統和海底電纜等設備製造,整體所需投資高達7640億美元。

陳詩龍說,新加坡可再生能源資源有限,向鄰近國家進口低碳電力,是推動減碳的途徑之一,新加坡為可再生能源的買家,可推動相關投資並與主權財富基金、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其他國際夥伴合作,支持計畫持續發展。

「投資區域電網,關鍵在於把資源豐富的地區,與對可再生能源需求較高的經濟發展區域連接起來」,陳詩龍指出,一旦建立起輸電管道,將推動整個東協提早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同時帶動偏遠資源地區的經濟發展。

儘管區域電網建設取得進展,距離實現真正的電力互聯互通仍有一段路。陳詩龍認為,許多困難源自各國的國內電網,例如須提升陸地高壓輸電網來應對日間太陽能發電高峰帶來的波動和電流,也須引入智慧系統來調節用電高峰等,這些因素增加了改造電網的難度。

陳詩龍說,若能建立跨境電力交易框架,透過鋪設海底電纜開闢新的輸電管道,可能可克服現有挑戰;至於新加坡與寮國、泰國和馬來西亞合作的電力一體化計畫,他說,目前正在評估提升陸地輸電網或海底電纜,何者更具經濟效益。

報導指出,目前新加坡約95%的電力主要依賴進口天然氣。根據2022年發布「邁向能源轉型2050」報告,到了2050年氫氣或進口電力最有可能取代天然氣,成為新加坡主要電力來源,具體取決於技術發展速度和國際局勢演變。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葛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日前訪問新加坡,與官員簽署備忘錄,盼加強區域核相關能力建設。陳詩龍表示,鄰國既然表態將發展核能,新加坡就必須具備相關能力,掌握必要技術專長,最終是否建造核電站有3大考量,技術須極為安全,其次為充足的公共教育,讓人們明白這是安全的,第三則為核能須具永續性並能增強新加坡供電韌性。(編輯:張芷瑄)1140728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