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3日電)碳費費率定案,初估2026年將有新台幣60億元收入,縣市疾呼應將碳費留給地方。環團今天發布聯合聲明,各地方應盡速提出碳費預算書,讓碳定價制度能夠實質減碳,停止補貼財團。
環境部日前完成碳費費率審議,預估2026年碳費收入約新台幣60億元,台中市等縣市政府出面向環境部喊話將碳費留給地方,甚至要求碳費8成比例回歸地方運用。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等5個環團今天發布聯合聲明,希望在野黨及執政黨、中央及地方政府懸崖勒馬、停止喊價;應盡速提出碳費預算書,讓碳定價制度能夠實質減碳,停止補貼財團。
由於碳費制度明年上路,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如石化、鋼鐵、水泥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可享優惠費率,甚至折扣優待。因此這份聲明提出3點建議。首先,碳費用途,無論中央、地方政府,不應任意補貼高碳排企業,應以氣候變遷調適、日常減碳作為和公正轉型為優先。
第二,初期碳費使用,應先擬定「碳費預算書」完善行政程序,讓民間團體、官方、學界代表一同來規劃碳費的使用,廣邀民間共同討論,著重自主減量計畫的查稽核、公民參與機制、氣候變遷調適及公正轉型的研究、調查等準備工作。
第三,縣市應先完備淨零法制與上位計劃,以國家第三期階段管制目標方案的完整性與經費需求為基礎,通盤檢視地方淨零轉型的上位計劃、自治法規等法制基礎、地方氣候調適計畫、強化縣市層級的氣候變遷因應會審議功能,避免碳費淪為補貼財團、搏媒體眼球的工具。
聲明舉例,氣候變遷的衝擊,不僅侷限於碳排大戶所在縣市,如農業縣市遭受極端豪雨、高溫的損失,可能不亞於高碳排的都會地區;相對低碳排的台北市可能因破紀錄高溫,加劇熱島效應;高碳排產業聚集的高雄市等,傳統產業勞工可能面臨產業結構的變化,急需了解產業動向,以及勞動權益的保障管道等。
聲明批評,如今地方政府不分執政黨及在野黨,競相顛倒碳費用途的意義,希望「二次補貼」企業減碳,放任財團左手繳交低廉碳費,右手再從政府索取碳費,恐導致碳費淪為表面功夫,「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則淪為財團予取予求的國家金庫。
環團也呼籲環境部應每2年提出執行成果檢討報告並對外公開,這也是後續能檢驗碳費用途成效的重要機制。(編輯:陳清芳)1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