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7日電)碳費開徵後,預估2026年收入約新台幣60億元,地方政府呼籲要一定比例給地方。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表示,全世界的調適基金都不是走平均分配的路線,若有很好的計畫仍會補助。
彭啓明今天就碳費議題與記者交流。
環境部於7日完成碳費費率審議,8日進行草案預告。然而費率剛出爐,包含經濟部、工商產業、環保團體都齊聲表示「遺憾」。
彭啓明說,環保、經濟對類似的議題常常是打對臺,這是很正常的,「水乳交融也很奇怪」,這次感謝經濟部只有表達遺憾,沒有抵制;碳費徵收是為了接軌國際,把錢留在台灣。
彭啓明開玩笑說,他的老闆(指總統、行政院長)也都非常了解,沒有給他一通電話,也沒有罵他;做這個(收碳費)是只有地球會感謝的事。
由於碳費預估年收入約60億元,地方政府提出呼籲,要求碳費一定比例分給地方。
彭啓明重申,最快也要約18個月後才會有第1筆碳費收入,目前環境部正在進行「溫室氣體管理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修正,完成後會加速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管理會改組,進一步討論碳費運用等相關事宜。
他強調,氣候變遷因應是中央、地方合作,碳費是支持地方來推動減碳,中央會與地方站在一起;碳排與空污是2件事,如很多科技產業碳排量(用電)高,但其實空氣非常乾淨,與工廠造成空污的地域性不完全相同,若按比例分,新竹市可能會拿最多。
彭啓明舉例,減碳是重視區域性調適,若採固定比例分配,可能會與一些弱勢族群產生互斥的情況;當然如果地方政府能有很強的計畫,一定會優先補助,但全世界的調適基金都不是走平均分配的路線。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補充,諸如風災、防災等,目前既有的制度都有預算支應,碳費是針對調適的部分,還有氣候變遷調適的研究;過去溫管基金也沒辦法補助一般工程,未來行政院公共工程的計畫也要考慮減碳,這部分會是由政院規劃。
有媒體提問關於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規畫,施文真說,歐盟、英國也是先從碳申報開始;環境部現在正與財政、經濟部協調,是否比照歐盟向關稅、財政部門申報。
彭啓明指出,未來國際間就是碳定價外交,現在日本、美國都在討論這個議題,台灣會與國際間互相探討學習,逐漸將機制建構起來。(編輯:管中維)1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