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碳移除信用額度 10年間有望增40倍

(中央社倫敦27日綜合外電報導)國際管理顧問公司奧緯今天發布的報告指出,若能克服成長阻礙,由碳移除所生成抵換額度的全球市場規模,在2030至2035年間可能從去年的27億美元成長至每年1000億美元。

路透社報導,由於氣候變遷加劇以及減排努力不足,聯合國科學家預估,每年必須利用自然或技術從大氣中移除數以十億噸碳排,才能達成全球氣候目標。

一份由奧緯公司(Oliver Wyman)、倫敦金融城政府(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和英國碳市場論壇(UK Carbon Markets Forum)共同發布的報告指出,科技、金融、化學及航空等產業的碳抵換額度需求已開始增加,但還不足以帶動專家認為所需的碳權專案規模。

報告指出,去年由碳移除生成的碳抵換額度,總銷售額估計為27億美元(約新台幣876億元),但在2030年至2035年間,這個數字有可能成長至每年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2460億元)。

缺乏放諸四海皆準的碳移除信用額度標準、缺乏關於碳移除如何幫助達成氣候目標的指南,都是碳移除市場成長的阻礙。

報告提到,按2020年至2023年的成長率計算,碳移除市場總額在2030年至2035年估計只能達每年100億美元。

這份報告以英國為例指出,如要擴大英國市場,政府應將碳移除納入排放權交易系統、制定支持市場的金融架構,並支持企業將碳移除加入淨零策略。

迄今為止,全球已投入320億美元於各項碳移除專案,其中有210億美元被投入直接空氣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等工程解決方案,另外110億美元則被用於植樹造林等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

DAC技術能直接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抽取。

不過批評人士認為,大力發展碳移除技術恐讓企業有恃無恐,淪為變相鼓勵企業繼續排碳,而不實際追求減排。(譯者:王嘉語/核稿:陳亦偉)1130628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挑戰,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責無旁貸。中央社在邁向百年之際,一本專業,建構淨零碳排網站,以國際報導為經、國內報導為緯,提供第一手、即時的淨零趨勢、法令與科技新知,帶領讀者與國際社會同步,邁向低碳未來。

Logo設計理念:結合中央社企業識別(CNA)及兩個無限符號(∞),象徵對環境永續付出、循環不懈的承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