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5日電)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今天表示,國發會2050減碳路徑與國際報告相呼應,年底前會再討論中期2030年的減碳目標;中研院學者卻認為,各部門減碳目標相對保守,在森林碳匯貢獻、課徵碳稅方面並不積極。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昨天夜間公布第六份評估報告(AR6)的第三工作組報告(WG3)。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上午邀請專家學者,針對報告內容舉辦解析記者會。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已送行政院審議,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林子倫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這項草案預估4月出行政院,可能上半年能進立法院審查。
但林子倫也提到,法規完備不能只依賴溫管法修法,溫管法是制理機制,減碳部門非常多元,如建築、交通、能源等,或是碳交易市場、碳費,需要不同的法律架構加入。
林子倫認為,國發會在3月底提出台灣2050的淨零路徑,在能源、生活、社會轉型、科技布局、需求面管理等也呼應了IPCC這份報告。
然而,國發會的報告中關於2030的中期目標仍維持減量20%。林子倫提到,這部分應該是會做調整,只是如何處理這次來不及討論,內部討論時很多專家都認為有調整必要,應該會在今年年底前面對。
中央研究員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肯定國發會提出淨零排放路徑、策略,認為是非常大膽、積極的決策,然而各部門減量的目標都很保守。
蕭代基強調,這些都是今年內必須要補足的,不然沒辦法做到IPCC報告呼籲2030減半、2050淨零的目標;還有很多部門扯後腿,需要更積極推動。
蕭代基舉例,如森林的自然碳匯部分,都沒有做什麼事,但它是減碳最便宜、最有貢獻的,國發會報告中沒有很積極;又例如碳稅的工作,這次的方案完全沒有看到,「這是財政部失職,自己躲起來了」。
蕭代基並以經濟發展的觀點解釋,很多人關心、擔心減碳對經濟成長不利,不過IPCC報告講得很清楚,這方面影響非常小;他甚至認為,再考慮到碳稅稅收的正面效益,改善所得分配等,滅碳應該對經濟有正面影響。(編輯:陳清芳)1110405